11月6日,由两位诺贝尔奖得主领衔6位全球顶尖科学家,在2021年腾讯WE大会上分享了从黑洞探寻到意念打字,再到畅游万米深海的软体机器人等多个科学领域的最新突破。
今年大会的6位嘉宾来自六大领域,包括两位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即数学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与天体物理学家莱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柔性电子材料专家约翰·罗杰斯(John A. Rogers),储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科学家王朝阳、脑机接口专家克里希纳?谢诺伊(Krishna V. Shenoy),科学探索奖得主、软体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科学家李铁风。
上世纪60年代罗杰·彭罗斯与史蒂芬·霍金共同证明了黑洞中所有物质都将坍缩进奇点;奇点是空间中的一个几何点,在这里,物质质量被无限压缩,密度接近于无穷大,体积接近于零。2020年,他因“发现黑洞的形成是对广义相对论预测的有力验证”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次WE大会上,彭罗斯带来数学在广义相对论和黑洞研究中应用的分享,也让大众深入了解宇宙的“前世今生”。
彭罗斯用数学理论解释黑洞,而另一位诺奖得主根泽尔则借助仪器来观测黑洞。他凭借先进设备对银河系中心观测长达数年,最终笫一个获得确切证据,证明银河系中心存在一个质量巨大的黑洞。在演讲中,根泽尔为观众揭秘了用观测手段验证黑洞存在的全过程。
“智能织物”是最近科技领域大热的话题之一。此前复旦大学研发的智能织物让衣服变身显示器。约翰·罗杰斯在过去15年的时间内都致力于让冰冷的电子设备与人体兼容。此次罗杰斯和观众重点分享了“电子皮肤”的最新成果,他研发的用于监测早产婴儿生命体征的电子皮肤,目前已经在全球5大洲的23个国家临床应用,守护着婴儿健康。
储能与燃料电池同样也是未来十年前景一片大好的技术之一。随着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储能技术也必须要跟上。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与工程学杰出教授王朝阳是极速充电的开拓者,他关于全气候电池(ACB)技术的研究成果已被2022年北京冬奥运会采用,成为驱动奥运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在演讲中,王朝阳分享了“10分钟内充好电动汽车”等技术难题的突破性进展。实现5分钟充电、让充电比加油更快是他的新目标。
斯坦福大学克里希纳?谢诺伊教授带领团队,首次破译了与手写笔记有关的大脑信号,进而将人脑中的写字意念转为屏幕中的一行行字句,实现“仅凭意念就能写字”,准确率超过99%。演讲中,他分享了这一神奇技术的背后原理。该技术也将帮助无法行动和说话的“闭锁综合征”患者更好地交流。
“85后”的浙江大学教授李铁风是本次大会最年轻的演讲嘉宾。他与团队的研究成果“中国软体机器鱼”在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10900米之深后,还成功登上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的封面。他却笑称自己是“浙大渔夫”。在未来,他希望将这种软体机器人应用在星球或太空探索中。
除了展示科学突破,今年WE大会还实现了直播体验突破,成为微信视频号首次VR全景直播,实现了裸眼360°全景视觉特效。观众在充满科幻感的沉浸式体验中,与科学家一同“置身”太空、深海等场景。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