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两点,甚至三四点,大部分人都已入眠,而你可能还在刷微博看小说,精神高涨难以入眠。而如果睡着后,又要睡够7、8小时才能醒。那么,恭喜你,你得了“睡眠相位后移综合征”(Delayed sleep-phase syndrome,简称DSPS)!
这种病症是一种慢性睡眠紊乱,患者一般都会晚睡晚起,生活节奏受严重影响。
它主要临床表现,是在睡眠的时间和清醒的时间都是比正常人要晚,一旦入睡,不容易清醒,到了早上不愿意起床。而且自己不能很好的控制这种睡眠的习惯。这种综合征长期会对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导致一些抑郁躁狂的发作。
有关睡眠相位后移症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确,目前推测病因和时相反应曲线异常有关,早睡和晚睡会影响第二天的睡眠时相。时相反映曲线的这一双向反应,像是人每天的入睡和起床时间,具有一定的弹性,但是患者时相反应曲线,时相前置部分远远不及正常人明显。
患者可能由于对夜间灯光过度的敏感,向生物钟传递了一个延迟的信号,患者晚入睡激活了睡眠时相延迟结构,而且很难提前睡眠时相,他的结果就是睡眠时间段后移,只要患者不再更晚入睡,他的睡眠觉醒周期就会暂时维持下来。
对于治疗方法,你可以按照既定的时间表来安排睡眠,保证房间够黑够静。每天入睡的时间逐步提前,睡眠时长也必须严格按照时间表来执行,直至最后能将入睡时间调整到预定的时间点。
总之,尽量固定自己的生物钟,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参考资料:https://medicalx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