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淋巴细胞(T-lymphocyte)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能够监视和消灭外来入侵者,是肿瘤免疫疗法的核心支柱。
但肿瘤微环境缺乏营养的持续供给却使T细胞活性受到限制。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的科研团队为解决此难题找到了突破口。
他们发现了一种可靶向性定植于癌细胞中的工程益生菌,能“变废为宝”,将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废物转化为L-精氨酸,从而促进T细胞抗肿瘤免疫应答,为提高临床T细胞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策略和依据。
其实,之前已有研究表明,补充L-精氨酸可延长患有黑色素瘤小鼠体内T细胞的存活时间,并增强其免疫记忆的生成,提高肿瘤的杀伤性。
但一直以来没有一种可持续、稳定的向肿瘤微环境中供应L-精氨酸的方式。
例如,口服递送氨基酸,患者每日需服用的剂量超过安全剂量;瘤内注射,也只能将氨基酸注射于皮肤表层附近的肿瘤,且会因药物渗漏而做无用功。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埃希氏大肠杆菌进行了基因改造。埃希氏大肠杆菌具有对人体无害,不产生分泌毒素,也无持久的使血红素粘连的特点,现被广泛应用于递送,释放和肿瘤治疗等医疗用途。
研究人员基因改造的方式是删除精氨酸抑制基因 ( ArgR ),整合不受负反馈调节抑制的ArgA fbr突变,最终构建出一种工程益生菌“L - Arg细菌”,它能特异性地在肿瘤中定植,将肿瘤中积累的代谢废物“氨”转化为L-精氨酸。
研究发现,L -Arg 细菌能提高肿瘤内L-精氨酸浓度,增加肿瘤浸润的T细胞的数量、促进效应T细胞功能。
此外,L-Arg 细菌与 PD-L1 靶向抗体联合使用能将抗PD-L1治疗效果提升近30%,限制小鼠的肿瘤生长,试验中74%接受联合疗法治疗的小鼠的肿瘤被完全根除。
更重要的是,当在肿瘤完全消退的小鼠体内再次接种MC38 细胞后,肿瘤并没有生长,这说明小鼠体内已经形成了长期免疫。
相关研究以Metabolic modulation of tumours with engineered bacteria forimmunotherapy为题发表于顶级期刊《Nature》上。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